來到桃米社區,就一定不會錯過紙教堂,紙教堂原是在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後,為了災後重建及作為信仰的中心,外牆是採用玻璃纖維浪板構築而成的長方形,內部則是長5公尺、直徑33公分、厚度15公釐的58根紙管,建構一個可容納80個座位的23日,紙教堂終於動工,在義工和社區居民、教友的無私付出下,在震後八個月的9月17日舉辦完工典禮,義工們並將此新建物取名為「Paper Dome」。
1999年的921大地震,台灣中部也受到大自然無情的摧毀,遠在日本的義工、學者和組織也投入了救援和重建計畫,台灣和日本因地震和教會而連起了線,一同交流分享重建的心得,就在「Paper Dome」在日本階段性的任務要結束時,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提出要將「Paper Dome」移築台灣的想法,並付諸行動,因此在2005年「Paper Dome」就這樣漂洋過海的來到了台灣。在發生天災時,除了物資的提供,精神層面也是非常重要,在看了志工的簡介,才知道紙教堂的來龍去脈,更對這棟建築有了不一樣的想法。
排排坐,準備聽簡介
紙教堂的外觀,看起來很壯觀
整座教堂是由58根紙管圍成的
連椅子都是圓筒狀,聽簡介聽到一半還有別人家的小孩往後滑掉到地上
毛毛蟲變蝴蝶
我家的小姊姊還是小毛蟲啦!
要等她變蝴蝶還得要幾年時間
門票可以抵消費
我們在Maahapet輕食區看看可以換的小物,汝汝說要一個筆袋,
這裡的駐點藝術家,馬上可以依照客人的要求畫出圖案和表情
最後再簽上汝汝的名字,就是獨一無二的筆袋了
Maahapet輕食區的廁所也好可愛喔!
還有不同的青蛙來表示
園區內有許多生態池
如同桃米社區一貫的理念,要與環境共生共存
搖晃中的記憶